丁新豹談百年填海史 揭商界反對變力挺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8/12/10 18:38

最後更新: 2018/12/13 15:19

分享:

分享:

施政報告建議展開本地歷來最大型填海工程「明日大嶼」,房屋供應足夠70萬至110萬人居住。

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對計劃不置可否,但他研究開埠早期的填海項目,發現住宅房屋供應實非政府造地初衷,商界更曾是最大攔路虎。

憑游走政商界的遮打(Sir Catchick Paul Chater)看準時機,才促成官商通力合作,更為置地公司躍升中環大業主奠基,

商家從極力反對到主動提出填海,全為利益。

饒宗頤文化館以「移山填海」為新年度「香港百年蛻變」主題,找來前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開講,拆解本地填海史。

1851年,政府首次提出填海,原來不為造地,反而是要處理上環華人民居火災燒剩的磚頭瓦礫,鄰近小業主也願分擔費用。

洋行惡過港督 填海議題屢碰壁

只是,當1856年官方寶靈填海計劃和1863年的填海放眼核心的中環、灣仔一帶,觸及寸土寸金的海濱地段,怡和洋行等商家即反對。

當時洋行惡過港督,怡和(渣甸)乜都投訴一餐。

海濱業主恐自家地皮失去臨海優勢跌價,如此一鬧,政府只好改填銅鑼灣鵝頸橋一帶。

1870年至1875年的香港維多利亞城與海港。從中可看到從19世紀至今天,港島海岸線之蛻變和九龍半島土地之拓展。(香港歷史博物館相片)

丁新豹指,政府於填海上屢碰壁,好一陣子不敢再提,直到1882年政府委託撰寫的衞生報告《柴維克報告》,帶來商人轉軚的契機。

報告指,前灘退潮後淤泥會釋出毒氣,遮打「打蛇隨棍上」,1887年打着「健康衞生」旗號,倡填出「健康乾爽的土地」取代淤泥。政府總規劃師曾派定心丸,指移民氾濫下土地不會貶值;加上海濱業主出錢填海後,可優先購買跟自己地皮相接的新地,海旁地價自提出填海後大增至少50%,業主自然不介意一力承擔成本,促成是次「官商合作」中環大填海,丁新豹明言:

填海根本是炒樓。

最初的海岸綫為今日的皇后大道,干諾道為1889年中環大填海的產物。圖為1906年颱風猛烈吹襲港島中區干諾道海旁,從中可見現在已遠離岸邊的干諾道,在20世紀初位於海旁邊。(香港歷史博物館圖片)

官商合作 遮打成立置地拓中環

遮打於填海草案通過前成立香港置地,賺來第一桶金,置地至今仍有太子大廈、歷山大廈等聳立於當時新造、今天的核心地皮。

丁新豹認為,遮打深諳填海只是時間問題,還成立專責填海的分公司,籌劃收購灣仔的填海地段。

1920年的灣仔填海靠剷平摩利臣山提供原料,從莊士敦道填到告士打道,為名副其實的「移山填海」。丁指,辛亥革命後廣東盜賊如毛,移民南下來港,致1911至1921年間人口激增19萬,灣仔填海主要為增加住屋用地。香港年報記載,這次工程建成逾500間首批有廁所的中式樓房,可謂助居民話別「倒夜香」。

遮打除是地產商還是立法局議員,丁新豹指,遮打運用多重身份,在3個任期內成功推動中環、灣仔兩次填海計劃。灣仔填海前,遮打趁最高價沽清所收購土地,但他遠遠猜不到摩利臣山大石多,低估剷平的困難,1925年遇上省港大罷工、1930年碰上國際經濟大蕭條等,待業主回本已是戰後50年代的事。

海岸綫拉直 北角填到無晒point

50年代的填海獲賽馬會捐助15.5萬元,主要發展康樂用地,如維多利亞公園、香港大會堂。丁新豹指,往後填海多是政府行為,有計劃增加土地供應,九龍、新界的填海多為增加住宅供應,

唔填邊有新市鎮?

1971年興建中的香港中文大學,對岸為還沒填海時的馬鞍山。(政府檔案處相片)

經歷多次填海,香港「犬牙交錯」的海岸綫已然拉直,「東角」、「北角」不再,「宜家填到point(角)無晒point。」

香港是澳門、新加坡3地中填海起步最早,惟據土木工程署資料,香港僅約7%土地由填海產生,填海面積比例遠不及其餘兩地,讓丁新豹驚訝。

「填海是最好解決住屋的好辦法。」丁新豹直言,香港山多平地少,填海無可避免,但「維港不能再填了,太大浪」,

睇下打風的杏花邨就知啦!

「香港百年蛻變之移山填海」先導講座系列

第一講:「太平山下:港島海岸線之蛻變」

日期: 2018年12月4日(星期二)

第二講:「獅子山下:九龍半島土地之拓展」

日期: 2019年1月2日(星期三)

第三講:「滄海桑田:新界新市鎮之建置」

日期: 2019年1月15日(星期二)

第四講:「舊貌新顏:移山填海面面觀」

日期: 2019年1月29日(星期二)

時間: 晚上7時30分至9時30分

地點: 饒宗頤文化館中區演藝廳 (香港美孚青山道800號)

費用全免

報名及詳情請瀏覽:https://www.jtia.hk/hk100yrs/
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付費閱讀),標題及內文經編輯修改

撰文 : 葉芷樺 經濟日報記者